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贵州赤水整改复耕 竹子砍了地种不上

时间:2025-04-22   访问量:1001

### 贵州赤水整改复耕:竹子砍了地种不上,问题出在哪里?

近日,贵州赤水市的整改复耕工作引发了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然而,不少村民反映,整改地块在竹子被砍伐后却陷入了撂荒闲置的困境,“整改复耕”似乎流于形式。这一热点事件不仅牵动着当地农民的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深度思考。

据报道,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等地块在整改过程中,原本种植的竹子被按要求砍伐,但后续的耕种工作却未能及时跟上。一些地块虽然进行了整改,但由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导致耕地无法有效利用,最终只能撂荒。村民们对此深感无奈,原本指望通过整改复耕增加收入,现在却面临着土地无法耕种的尴尬局面。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改复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整改工作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些地方在执行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地按照“耕地图斑”进行整改。比如,在山林间的小块耕地上,即使进行了整改,由于周围仍是大片竹林,耕种效果也大打折扣。这种“开天窗”式的整改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无法达到恢复耕种的目的。

其次,整改复耕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在整改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地面上的竹子砍伐掉,而没有对土地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和改善。这样一来,即使短期内看似完成了整改任务,但长期来看,由于竹根等残留物的影响,新种植的作物往往难以生长。此外,一些被整改的地方由于耕种条件不完备,即使进行了耕种,收成也甚微,甚至无法覆盖耕种成本。

再者,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一些地方在政策下达后,急于求成,给村民留下了极短的时间进行整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导致了整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一些村民在整改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破解整改复耕的落地难题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让村民充分了解整改复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整改复耕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比如,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改善耕种条件;可以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村民的耕种技能和管理水平。

再者,政府应该加强对整改复耕工作的监督和考核。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整改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进行;同时,对于整改不力或流于形式的地方和个人,应该进行严肃问责和处理。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在一些地区,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耕地的高效利用和产出;在一些地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贵州赤水整改复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监督和考核、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等多措并举,确保整改复耕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一篇:45年前的黄金牛市比这轮更疯狂

下一篇:刘强东请快递员骑手同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