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月内四提择机降准降息:为企业与居民带来新机遇
2025年3月,中国金融市场被“择机降准降息”这一关键词频繁搅动。短短一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四次公开提及这一政策方向,从两会期间的官方表态到季度例会的公报,再到国际论坛上的发言,密集的信号释放让市场嗅到了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强烈气息。
3月6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首次抛出“择机降准降息”的明确信号。他指出,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6%,仍有下行空间,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资金利率也存在调整空间。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被解读为央行在2025年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开端。
随后,在3月13日的央行党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择机降准降息”的具体路径,包括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紧接着,3月21日央行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公报中,“择机降准降息”被第三次重申,并首次提出“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和“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等细化方向。
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场分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宣昌能第四次提及这一政策。他明确表示,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将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支持经济。“政策的立场是明确的,但时机取决于国内外形势。”宣昌能的话进一步明确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态度。
央行频繁释放信号的背后,是国内外经济压力的双重夹击。国内经济面临需求疲软的核心矛盾,消费和投资增速持续放缓,CPI长期低位徘徊,企业盈利承压。尽管年初信贷数据实现“开门红”,但资金大量流向基建领域,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外部环境方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新执政后推行激进政策,导致全球通胀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陡增。美联储虽在3月20日维持利率不变(联邦基金利率区间4.25%-4.5%),但市场对其6月降息的预期升温。中美利差若进一步扩大,可能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这也成为央行“择机”而非立即行动的关键考量。
在市场普遍将二季度视为降准降息的“关键窗口期”之际,企业和居民将迎来新的机遇。对于居民而言,降准降息将直接减轻房贷压力,改善房地产市场预期。随着LPR的下调,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将显著降低,有助于刺激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同时,消费贷款利率的下降也将进一步刺激居民在耐用品、服务等领域的消费意愿。
对于企业而言,降准降息将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投资信心。央行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结构性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这将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并推动经济转型。此外,降息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将重点支持国有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其放贷能力,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然而,降息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例如,低利率环境可能加剧“资产荒”,导致部分投资者追逐高风险产品。同时,降息可能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对留学、海外购物等产生一定影响。但央行已明确表示将“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通过逆周期因子、离岸央票等工具稳定汇率。
总的来说,央行月内四提“择机降准降息”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信号。在内外经济压力交织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将为企业和居民带来新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应警惕低利率环境下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在政策实施中寻求平衡与稳定。
下一篇:广东湛江一民宅起火突然窜起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