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明明还有亲属 遗产为何收归国有?

时间:2025-03-26   访问量:1002

### 明明还有亲属 遗产为何收归国有?

在近期的一则社会新闻中,北京市昌平区的赵女士因病离世,留下了一套价值400余万元的房产以及110余万元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财产。然而,由于赵女士没有法定继承人,且生前未立遗嘱,她的叔姑舅姨等9名旁系亲属虽然诉至法庭要求分割遗产,但最终法院判决房产收归国有,而银行存款等部分财产则由这9名亲属继承。无独有偶,上海市徐汇区的葛老伯也因意外猝死,留下数百万元存款和一套房产,同样因为没有法定继承人和遗嘱,最终大部分遗产也被收归国有。这两起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不少民众疑惑:明明还有亲属,为何遗产会收归国有?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继承法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的继承顺序首先是配偶、子女、父母,这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其次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在这两个顺序的继承人都不存在的情况下,遗产的处理就变得复杂了。赵女士和葛老伯的案例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他们都没有法定继承人。

在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如果死者生前立有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那么遗产通常会按照遗嘱或协议进行处理。然而,赵女士和葛老伯都没有留下遗嘱或相关协议,因此他们的遗产就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无主财产”。

那么,对于这些“无主财产”,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呢?《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明确指出,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这一规定的背后,体现的是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法律原则。

在赵女士的案例中,虽然她的叔姑舅姨等9名旁系亲属主张对其尽了扶养义务,要求继承遗产,但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他们的扶养行为并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可以继承遗产的程度。因此,法院根据各亲属对赵女士生前的帮扶情况,酌情判决他们共同继承赵女士名下的部分财产,而房产则收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

同样,在葛老伯的案例中,虽然他的堂弟主张自己对葛老伯尽到了较多的扶养义务,要求分得全部遗产,但法院综合考虑扶养时间、扶养程度、遗产数额等因素后,仅判决分给堂弟部分财产,其余遗产同样收归国有。

这两起案件的判决结果,引发了社会对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关注。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在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情况下,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公职遗产管理人。这一制度的设立,旨在保护继承人、受遗赠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缓解遗产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纠纷,确保遗产得到合理合法的管理和分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遗产管理人制度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民政部门在担任遗产管理人时,如何查清死者的全部遗产、如何处置遗产、如何承担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等问题,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这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在执行这一制度时存在困难。

综上所述,“明明还有亲属,遗产为何收归国有?”这一问题背后,涉及的是我国复杂的继承法律规定和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律原则。在没有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的情况下,遗产的归属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了解继承法律规定、合理规划遗产分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不断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日程公布

下一篇:过敏会随着年龄增长消失?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