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面包大王”卖不动了

时间:2025-03-23   访问量:1002

### “面包大王”卖不动了:桃李面包的困境与反思

在烘焙行业的广阔天地里,桃李面包曾以其独特的“中央工厂+批发”模式,迅速崛起,被誉为中国的“面包大王”。然而,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却揭示了这位昔日王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桃李面包,这个承载着无数东北人童年甜品记忆的品牌,如今似乎陷入了卖不动的困境。

#### 昔日辉煌,今日困境

桃李面包的辉煌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凭借高效的生产模式和亲民的价格策略,在东北地区迅速站稳脚跟,并逐渐向全国扩张。2005年前后,桃李面包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新鲜面包生产商,其品牌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然而,近年来,桃李面包的业绩却出现了持续下滑。据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7亿元,同比下降9.93%,这是自2020年以来,营收增速连续下滑的又一沉重打击。净利润方面,更是连续四年同比下滑,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虽未具体披露,但从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0.6%的数据中,已可见端倪。

####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受损

桃李面包业绩下滑的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2023年网友爆料面包中吃出类似“刀片”的异物,到2024年消费者投诉在面包中发现疑似人类“牙齿”的异物,这些事件无疑给桃李面包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尽管公司事后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支付“感谢费”以平息消费者怒火,但这些做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不满。在维权平台黑猫投诉上,对桃李面包的投诉数量持续增长,历史累计相关投诉已达数百条。消费者反映的典型问题包括保质期内产品霉变、混入异物等,这些问题直接暴露了生产环节可能存在的卫生管控漏洞。

#### ESG评级落后,公司治理结构待优化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桃李面包在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国内多家评级机构均对桃李面包给出了C左右的评级,在同行中排名靠后。这与其不重视ESG治理直接相关。在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桃李面包虽然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细化标准,使得报告显得空洞无力。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管理这一关键议题上,报告并未披露具体的治理方式与标准,这对于一家A股上市食品公司而言,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桃李面包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存在数据披露不足的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等关键指标均缺乏前后数据对比,使得其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难以评估。

#### 分红慷慨,但业绩增长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桃李面包的分红却异常慷慨。2024年,公司从5.22亿的净利润中拿出了约4亿来分红,占公司当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75%左右。这一分红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资金运用效率的质疑。从股权结构来看,吴学群、吴学亮、吴志刚等家族成员共计持有公司超过56%的股份,成为分红的最大受益者。然而,这种慷慨的分红政策并未能掩盖桃李面包业绩增长乏力的现实。

#### 战略转型,能否重振雄风?

面对业绩下滑和消费者信任的受损,桃李面包并未坐以待毙。公司自2021年起明确了“巩固东北/华北、突破华东/华南、培育西南/西北”的三级战略,并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为了匹配市场拓展,桃李面包近年来不断加强各区域市场配套产能建设,截至2024年底,公司共有24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产基地项目2个。然而,从目前的财报数据来看,这一战略转型的效果并不明显。在全国七个地区中,桃李面包均出现了营收下降的情况,作为营收贡献重头的华东、华北地区更是下滑严重。

桃李面包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公司能否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动战略转型等措施重振雄风,仍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这位曾经的“面包大王”能够尽快走出困境,重拾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

上一篇:多名陆配被台当局要求限期离境

下一篇:清华毕业生刘尊浩,当选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