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科学求真,破除谣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言与真相往往如影随形,给公众带来了不少困惑。为了帮助公众消除恐慌,传播科学知识,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于2月28日正式发布。此次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针对近期流传广泛的科学流言进行了权威辟谣。
#### 可降解塑料,并非随意丢弃的“环保标签”
流言榜首当其冲的是关于“可降解塑料”的误解。不少消费者认为,可降解塑料就意味着可以随意丢弃,任其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然而,真相并非如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解速度远低于市场宣传,甚至可能带来新的污染问题。实际上,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非常苛刻,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微生物作用、光照、水分、氧气等)才能实现降解。因此,随意丢弃可降解塑料,不仅不能实现环保目的,反而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专家建议,对于可降解塑料,同样需要科学、规范的回收利用。通过减少塑料的使用、提高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妥善的回收再利用,才能真正应对塑料污染问题。
#### 发热捂汗,并非降温良方
另一条流传甚广的流言是,发热后用被子或厚衣物捂汗可以帮助降温。然而,这一做法并不科学。发热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卫机制,当细菌或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使体表温度升高,以消灭病原体。如果通过捂汗来增加体温,可能使体温过高,进一步加剧身体的负担,甚至引发高热惊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适当的室温、穿着适当的衣物、多喝水,并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帮助降低体温。如果发热持续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 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虽小仍需警惕
关于“2024 YR4”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流言也一度引起公众恐慌。这颗小行星在2024年12月27日与地球擦肩而过后,被天文学家发现其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虽然经过多次观测和计算,撞击概率有所上升,但目前仍在较低水平。
专家指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虽然存在且不可忽视,但公众不必过分担忧。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来应对近地小天体的威胁。如果发现撞击事件在50年内、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1%、尺寸大于50米的小行星时,相关部门将启动应对工作。
#### 戴眼镜加深近视?误解需澄清
此外,关于戴眼镜会加深近视的流言也广为流传。实际上,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近视度数的加深与戴眼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与眼睛发育期间眼轴增长、不科学的用眼习惯以及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等因素有关。孩子一旦确诊为真性近视,应及时佩戴眼镜,并在眼科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科学用眼、增加户外运动锻炼等干预措施来延缓近视发展。
#### 鱼油降血脂?效果需科学评估
最后,关于吃鱼油能降血脂的流言也在此次榜单中。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确实对人体有益,但它并不能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只能对甘油三酯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而且,不同鱼油产品中的DHA和EPA含量差异较大,只有纯度达到90%以上的处方鱼油才具有治疗效果。因此,对于健康人群而言,普通保健品鱼油因剂量不足,降脂效果有限。
此次2025年2月“科学”流言榜的发布,不仅帮助公众澄清了科学误解,也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流言时,要保持理性思维,科学求真。碧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企业,也将持续关注科学动态,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东风公司筹划重组 企业内部盼变革